紧抓政策机遇 抢占中国机器人市场制高点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一定是从相互理解到沟通,再到合作。而且,智能机器人在未来一定需要具备对突发性事件的处理能力,人机之间要像人和人之间一样达到高度融合。”张小飞博士在参加2016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创新论坛时如是说。
紧抓政策机遇抢占中国机器人市场制高点
6月19日,2016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应用创新论坛在深圳会展中心成功举办,来自人工智能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和产业界人士围绕人工智能的热点问题及发展趋势展开了深度交流与探讨。
根据相关研究所(GGII)统计,2015年全球机器人市场规模达到710亿美元,服务机器人市场规模为204亿美元,占比28.73%,同比增长36%;预计2020年将达到980亿美元,5年间复合增长率为37%,市场空间巨大。
从应用领域上看,智能机器人从被大规模的应用于工业制造快速延伸到家庭、商业、医疗、军事、公共服务等领域,由此智能机器人的工作能力也在不断进化中。
国际机器人专家张旸博士表示,进化不仅仅只体现在人类等生物身上,机器人同样如此。
机器人的发展大概经过了4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机器人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序进行工作,这类机器人虽基本上可以满足人类的普通需求,但是无法满足如个性化等更高的需求,在此之后提高机器人的学习能力成为研发的重心,在经过了基础学习和深度学习后、目前正向增强型学习阶段过度。
“深度学习与增强型学习的关键区别在于,前者是模拟人脑的神经网络结构,而基于人脑的特征处理和完成神经网络的搭建和训练,后者则是把机器中的每个单元看作是系统中的独立个体,机器人通过自身与外界交互过程中进行感知与思考,进而定位环境和人。”张旸博士认为,这是智能机器人必然会具备的能力。
对于未来智能机器人的能力要求,张小飞博士说道:“智能机器人的进化要基于解决人类需求为根本,机器人能力的提升要不应该限于人类教会机器人做出具体的某个动作,而是除此之外,在面对未知环境和事件时,仍然能够通过分析与判别后做出正确反映。”
张小飞博士认为,除了语音的感知外,机器人还将会通过观察人的表情、动作等行为来分析人的需求,这是智能机器人的显著特点。
从全球范围看,智能机器人面临的挑战主要表现在自成一体的自动化、自我开发与创造能力等高端技术问题,相比之下,我国智能机器人尚处在以工业机器人为主的阶段,产业及技术可能还没有达到日本二三十年前的水平。
张小飞博士分析道,我国机器人智能化水平普遍低,基本上是程序化作业阶段,本体、相关部件的稳定性、灵活性和精度等存在很大缺陷,视觉系统、导航系统等都还未有深层次的触及,这些都是我国智能机器人未来发展的主要瓶颈。而视觉系统作为机器人70%的信息来源载体,在未来将是重要突破口。
机器人产业的火热,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资本涌入进来。从全球来看,机器人投资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机器人应用学习、计算机视觉等领域,基本上与智能机器人关键技术的发展趋势相吻合。但在中国,情况却并非如此。
张旸博士认为,国内之所以会出现投资领域与关键技术研发趋势不吻合,主要是因为投资行为还未形成规模化,投资方向和技术趋势之间存在交互不统一的情况。
面对现阶段我国智能机器人产业的发展瓶颈,中国人工智能机器人产业联盟主席庄敏却表达出了乐观态度。
庄敏认为,随着人工智能大时代的到来,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产业正在巍然兴起,目前国际上智能机器人巨头虽然强大,但是并没有完全形成垄断,我国有全球绝对的市场和用户数据优势,应该利用好这些优势,紧抓政策机遇抢占制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