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浪地球》引发的一个AI猜想
2019年春节贺岁档第三日,科幻电影《流浪地球》便逆势而上,截至2月10日发稿前,累计票房已突破17亿元,排片占比和上座率在各大数据平台均排列第一,在广受好评的同时成就了高票房高口碑的佳绩。
当然了,《流浪地球》也引起了行业和相关产业的大讨论。这其中,关于人工智能是否会在未来真正反过来挑战人类的问题,也成为球迷和科幻迷津津有味的话题之一。
那么问题来了:
人工智能,真正能够智能得过人么?
其实,当科幻世界引入看起来行为像人一样的机器人时,就意味着世界的人类迟早会面对机器人自我意识的问题。如果一台机器真正模仿人类,它的“大脑”必须足够复杂,不仅要像我们一样处理信息,还要实现某些类型的抽象思维,使它们真正成为类人类。而一旦当它们在社区中团结起来过独立生活并自我定义它们是谁时,它们也必须为了让创造和使用它们的敌人——人类接受和让承认它们的地位而战。
但是,“意识”究竟对现实世界中的人工智能(AI)意味着什么,AI到达目标的距离有多远呢?
哲学家们将意识描述为具有独特的自我意识,同时意识到周围发生的事情。神经科学家通过分析一个人整合和解释感官数据时的大脑活动,也提出了对意识的看法。但是,将这些规则搬来应用到AI上却显得非常棘手。
在某些方面,AI的处理能力与人类大脑中的处理能力没有什么不同。复杂的AI系统使用称为深度学习的过程来快速解决计算任务,使用分层算法网络相互通信以解决越来越复杂的问题。这是一种非常类似于我们自己大脑运作的方法,其中信息加速了神经元之间的连接。
在神经网络中,深度学习使AI能够自学如何识别疾病,赢得与世界上最好的人类玩家对抗的策略游戏,或者写一首流行歌曲。
但要完成这些功能,任何神经网络仍然依赖于人类程序员设置任务并选择数据供其学习。人工智能的意识意味着AI神经网络可以自己做出这些初步选择,“当机器开始设定自己的目标并根据这些目标行动而不是按照我们的程序去做时,他们会变得有意识。”
意识的三个阶段
研究人员在去年10月发表的一项研究报告中指出,机器变得有自我意识的一个缺陷就是,人类自身的意识不够明确,这使得程序员难以在AI算法中复制这种状态。
科学家根据大脑中发生的计算过程,定义了三个层次的人类意识:
第一级被标记为“C0”的计算,代表了在我们不知情的情况下发生的计算,例如在面部识别期间,以及大多数AI功能。
第二级“C1”涉及所谓的“全球”信息意识,换句话说,主动筛选和评估大量数据,以便根据具体情况作出明智,慎重的选择。
研究作者报告说,自我意识出现在第三级,“C2”,其中个体识别并纠正错误,还能主动调查未知。
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的神经科学家Hakwan-Lau之前告诉Live Science,“一旦我们能用计算术语来说明人类在有意识和无意识之间可能存在的差异,那么将其编入计算机可能就不那么难了” 。
在某种程度上,某些类型的人工智能可以评估它们的行为并相应地纠正它们的错误,这是人类意识C2水平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正如Elkind在电子邮件中说,以目前的技术和趋势来看,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还是一个遥不可及的事情。
上一篇:AR究竟是不是人工智能?
下一篇: “AI医生”离我们有多远